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分支,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理念。2014年为“智慧旅游”元年,同时也开启了景区的智慧化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国景区景点数量达到22万个。其中,A级景区超过7000家,国内共有250家旅游景点被评为了国家5A级景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景区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新技术接轨,打造智慧+景区,才能拥有市场,吸引游客,获得盈利。
目前,智慧景区的发展主要采用技术+的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促成景区更新迭代。从对象而言,智慧景区以游客和景区为中心进行工作的开展。
游客是景区收入的来源,是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游客体验则是对一个景区形象的考核指标。因此,智慧景区围绕游客体验,在入园、游览、线路、营销等各方面都“改头换面”,旨在为改善游客体验,让游客做到轻松出游,免于信息、交通、购物、住宿等方面的困扰。具体来说,景区采用了<票务系统>、导览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软件设施,同时使用闸机、触摸屏一体机、手持检票机等硬件设施,全方面打造无障碍体验。
从景区而言,智慧+的理念在于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成本包括员工开支、工作效率等,收益则从门票经济扩展至周边经济,延长产业链。举例来说,单个景区为节省成本,首先就得考虑用机器替代人工,投入少、效率高。票务系统的在线销售渠道和闸机检票,则从票务端减轻了景区压力,数据分析中心自动统计数据、生成财务报表,则是在数据上节省了大量人力开支,且数据更清晰准确。
智慧景区的发展是多角度的,除开服务对象角度,还可从内容建设上进行划分。从内容上而言,智慧景区表现为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智慧景区的大致方向都是一样的,便是与新技术、新行业结合,景区更智能化、信息化。
既然对景区的智慧化建设现状有了一定了解,那么是否能对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定预测呢?
第一,从单一游览景区向综合性景区发展。
传统景区是单一游览性质的,智慧景区则是对景区进行升级包装,向历史文化体验游、生态旅游区、专项特色旅游区等方向发展。更加多元的产品、丰富的产业链,能满足更多游览类型的需求,提升景区的盈利空间。
第二,以景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目的地扩展。
单个景区很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且景区属于单次消费,如今很少会有人专门来体验一个景区,多是抱着游览整个区域的心态。举例来说,就好似如今的特色产业小镇,单个景区投资大、运营难,何不报团取暖形成特色景区圈。既方便游客丰富游览体验,同时又增强了景区的服务能力。
第三,从浅层旅游向深层旅游转变。
前面提到,如今全国有非常多的景区,其建筑、设施、体验其实都大同小异,游客也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对景区而言则意味着价值浸入不够,很难靠游客口碑获得持续经济。智慧景区则需要加强自身的体验设计,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深化自己的服务,提供特色项目或价值塑造,完成深度游览的转型。
目前,文旅结合已经出现苗头,景区应该借鉴这种形式,在景区+技术的硬性体验上融入景区+文化的感性体验,才是未来景区真正的智慧化建设。
把对旅游业的关注,放在中国各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智慧旅游”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屡见不鲜的细分领域这一现状了。然而,无论是各地构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还是制定“智慧旅游”等细分领域的推进方案,都必须带着明确的课题意识,找准应对课题的切入点,通过“智慧”要素的合理运用,弥补不足、解决问题,方能使智能化的建设真正贡献于城市的切实发展。
智慧旅游城市如今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出台,一大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涌现出来。但是从目前看来,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仍然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毕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主要通过对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关键要素的分析,以期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旅游地目的地营销是目前国内外市场已经非常普遍的一种旅游营销方式,尤其是一些知名景区更是把目的地的线上营销作为提升品牌和效果的利器。
新春佳节将至,为确保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假日,国家旅游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对春节假日旅游情况进行了分析预测,把握群众需求,指导各地旅游部门出台措施,积极增加假日旅游供给,努力打造“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春节旅游市场。现向广大游客提供相关情况,供假日出游参考。
2017年,走在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市新征程上的临沂,全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收入持续增长,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去年共接待游客6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7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2%和12.44%。